城隍墩位于杨店镇南段、三汊镇北段的交界处。位于三汊镇石墩村南约一公里处的河滩上,土墩高出河滩约8米,面积约3亩。

       城隍墩古庙,始建于公元482年。坐落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石墩村。根据原孝感地区文化局考古队鉴定,城隍墩为殷商文化遗址。在这里,每年春节都要举行龙灯会。

1.png

      城隍墩古庙位于杨店镇南段、三汊镇北段的交界处。位于三汊镇石墩村南约一公里处的河滩上,土墩高出河滩约8米,面积约3亩。

      古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古墩,最早人们称它“神皇墩”。四周平坦,绿草茵茵,自然而生的花木疏密有致;外有一条杨店河(亦称东河)将墩呈半月形环抱,环境静雅,乃古幽圣地。关于此墩,有几种传说。一说源自殷商时期。由于此处地势平坦,杨店河经此流入野潴湖,年年河水泛滥,民不聊生,先民们就在此处筑墩敬神,乞求上苍保佑。

城隍墩古庙虽然位于河外沙滩中,千百年来经受风吹浪打,洪水冲击,尤其是1954年百年不遇的大水,庙墩周围一片汪洋,但它仍然屹立在大水中央不倒不溃,故当地传说此地是个“哈蟆地”,水涨它涨,再大的水也淹不了它。 

      城隍墩古庙始建于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信仰道佛的鼎盛时期。

      公元482年,道教先祖对地理水文考察,从小河发源一路观察至此,河床绕过九十九道弯,《老子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土台壕沟聚合为城隍圣地,因此而建庙,城隍墩庙以此而得名。

1618年明末庙被毁于战乱。

1644年清顺治帝时第一次重建。因该庙不具规模,难以容纳前来朝拜的众多香客。

1708年由刘家水砦(现杨店镇刘陈村)刘应遇巡抚捐资扩建。扩建后的新庙座北朝南,分前后三大神殿,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庙前有一院子,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春节各塆上庙进香后玩龙灯、耍狮子、划彩莲船、逗蚌壳精的地方。城隍墩庙的“香会”是由周围48个半塆组成。年长日久,有的塆搬迁,有的塆合并,最后只有30多个自然塆。香会开始由一位文明人士主持,起名“盛治会”,入会人员在城隍墩庙月月做神会。庙里有4-8名道士居此管理,常年香火不断,求神上香的人来人往,名声渐大,以至周围各县信徒也来此庙朝拜。 

1952年,时任三汊区鲁王乡农会主席的刘鹤鸣(现石墩村詹家港人),为保护文物古迹,主持维修了一次,使庙宇旧貌换新颜。消息传遍整个孝感县城以及周围的云梦、安陆、麻城和黄陂等县。

1952年2月21日(城隍诞辰日),众多香客来此敬香求福,人山人海,宫观被围得水泄不通,也有人被踩伤,可前来进香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人满为患,形势十分严峻。三汊区公所得知消息,随即派公安特派员席世英带两名公安警察前来维护秩序,并对空鸣枪示警,但仍然制止不住众香客进庙。晚上,公安特派员只好将主持人李小岩带回区公所。两天后众人渐渐散去。此后城隍墩庙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进香的人也只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1966年文化大革命浪潮,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庙再次被毁。

1980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城隍墩遗址被发现。这年三月,原地、市文物工作者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了第一次发掘。遗址为圆形土墩,高出河床8米,东南部高出平地3.5米,总面积8400平方米。遗址出土文物极为丰富,以陶制生活、渔业工具为主。发掘资料显示,文化堆积层厚6.34米,属殷商、西周文化遗存。由此可见,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定居,靠打鱼为生。

2009年48村人民对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追求,希望再次重建城隍墩古庙。在群众的强烈呼声中,经三级政府批准,成立了筹建委员会。由孝感市孝南区宗教局牵头,筹建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筹建,于2012年完成了城隍墩庙的规划方案。

2008-2009年复建,现宫观占地面积1268平方米,建筑面积485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2014年7月完工。

2017年修复之前旧照 

2016年孝南区道教协会根据教职人员选派有关规定推荐陈三嘉道长,由孝南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审核并委派陈三嘉道长到城隍墩古庙担任主持,负责全面教务工作。陈三嘉道长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师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将城隍墩古庙格局进行合理规划。

2018年元旦,宫观修复工作一期工程正式完成,现已向社会大众开放,接收十方信众香火朝拜,属湖北省境内少有的道教正一派道场,祖师殿供奉祖天师张道陵,右侧为龙王殿,两边偏殿分别为送子殿供奉慈航道人、顺天圣母,财神殿供奉武财神赵公明、福禄寿三星。后殿分别为玉皇殿、真武殿,供奉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吕祖、药王孙思邈真人、东岳大帝等列为神仙。